在现场音控服事工作当中,音量的掌握与调整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看不见的声音,如何能评断它,衡量它的大小而调整呢?难道只能靠我们听起来大小的感觉吗?
在音频领域中有个名词「gain structure」字面直接翻译成「增益结构」,看字面根本不懂这是啥东东?
它的意义简单说来,就是声音讯号大小的建构与管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当一个声音讯号透过麦克风与线路传送到mixer混音器里,这个讯号已从原来的声波转换成大大小小的电流,而我们在混音器里所作的动作,如放大、衰减、改变频率或压缩等等,就是一连串的「建构」音量的过程。
在我们进一步谈到怎样处理gain structure之前,先要了解如何让声音保持纯净。
当声音进入麦克风或线路传送到混音器、效果器等设备,进到扩大机传送到喇叭再播放出来。讯号经过这一连串的设备,设备的本身就有自己线路的噪音,而声音音质也会因为这些设备的组件而被改变。当接收的声音讯号不够大时候,经过放大,这些伴随着的噪音也会跟着被放大。这个原理就像是一开始水源就充满杂质,水量也很微小,如果输送中透过加压,只会将不必要的杂质与空气送入管线中,随着水压一起增加。
当我们录音,特别是录像时,因为麦克风距离拍摄者太远,录的声音太小,最后播放时,只好一直开大电视音量,声音放大了,但是也伴随着嘶嘶的杂音,这就是电视本身喇叭的杂音也一起被放大的结果。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让原来进到系统的声音尽量达到更大,同时又不能过大,因为每个系统都有它更大的容量限度。
好比水管的容量,因为口径大小是有限制的,灌入太多的水,会让水管扭曲最后爆裂。声音的处理也是一样,当麦克风距离收音的对象太远,而一直不断的增加音轨上的Gain( 增益;前级放大),不只收到周遭其他不必要的环境声,也提高发生feedback的机率。
因此,邀请舞台上的助唱与牧师,说话或唱歌时尽量将麦克风贴近嘴巴,是很有帮助的,这么做可以让声音够大而且清晰。
同样的,在收乐器的声音时,也必须注意麦克风摆设的位置,一方面要能尽可能接近乐器,二方面要利用麦克风的指向性避免收到其他不必要的声音,使声音讯号干净清晰。
而当我们让声音与噪声的差距比例拉大时,声音只要适度放大,就不会有杂音的问题,未来在处理上就免去许多困扰,这就是所谓高「讯噪比」(S/N ratio。(Signal to Noise Ratio 是讯号中有用成分与杂音成分的强弱对比,用分贝(dB)表示)。
我们首先要了解,整个扩音(Sound Reinforcement ) 的概念,其实就是声音讯号旅行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以下的疑问,就能对音控的工作更有把握:
(1)每个声音讯号是怎么跑的?它们将会经哪些装置?
(2)这些装置有些什么作用?又改变了什么?音量大小?音色高低?
(3)这些讯号最后将会传送到哪里?
其实,这一连串的过程,就发生在混音器里面。所以了解混音器的每个功能成为音控服事的首要工作。
如果一个声音讯号在一开始就失真(distort) 比如:过大、压缩等等,那么即使后来再做调整也无法让声音还原到未失真的音色。
换句话说:当一开始声音近来系统就「爆」掉,那么即使我们将输出的音量调小,音色还是「爆」了,只是变成较小声地「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