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信息部门认真考察认为拟建的会议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系统性能。保证通话质量、视频图像清晰,语音图像同步。保证距离较远的端点之间的会议通畅。
2、系统使用便利,没用电脑操作经验的使用人员能够方便操作。维护方便,管理方便。对于异地单位由于距离远应尽量避免管理以及维护方面的问题。
3、系统扩展性。硬件软件具有良好的性能扩展,升级方便。
以会议系统领域众多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提供适合的单位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会议系统服务。根据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未来存在的潜在需求,在解决最急迫的需求同时,对该视讯平台的整体需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建设目标
建成后的系统能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视频、音频、图示和数据等一体化的远程会议系统。
2)建成的远程会议系统成为能被充分利用,方便实时实现多组业务交流(可同时满足多个会议同时召开,互不影响),既可以满足正式严肃的群体会议交流需要,也可以随时随地解决多方的办公协作。
3)内部培训:教学工作持续发展源动力在于如何提供教职工自身综合素质、相关教学技能,通过内部培训也是提高老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系统相关功能,能有效的进行内部培训,同时对通过综合视频系统进行。
4)上级领导与下属各单位直接交流与沟通。
5)协同办公提升绩效管理:采用会议系统,可以加强管理力度,增强竞争力;统一规划、逐级管理、进一步加强内部沟通;各个部门或区域内部可以单独召开内部会议,也可以实现跨部门的会议。
6)领导出差在外用笔记本电脑应 能通过无线网络或普通ADSL网络接入到会议中来,实现“移动会议”。
会议室装修设计要求
1、会议室的总体要求
会议室是开会的场所,同时又是放置会议电视设备的场所,因此会议室的设计合理性决定了会议电视图像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开会的效率。完整的视讯会议室规划设计除了可提供参加会议人员舒适的开会环境外,更重要是逼真地反映现场(会场)的人物和景物,使与会者有一种临场感,以达到视觉与语言交换的良好效果,由会议室中传送的图像包括人物、景物、图表、文字等应当清晰可辨。
2、会议室环境
在会议室级别应用中,会议室环境是确保视频会议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会议室除了提供参加会议人员舒适的开会环境外,还要能够适应会议系统对视频采集、音频放音效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逼真地再现图像和声音,使与会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环境设置方面,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光源及照度
会议室的光源及照度,是会议室的基本必要条件。一般的摄像机均有自动彩色均衡电路,能够提供真正自然的色彩,从窗户射入的光偏高就会产生有蓝色投影和红色阴影区域的视频图像;另一方面,会议的召开时间是随机的,上午、下午的自然光源照度与色温均不一样,因此会议室应尽量避免采用自然光源,而采用人工光源,所有的窗户都应采用窗帘遮挡。在使用人工光源时,应选择冷光源,诸如“三基色灯”(R、G、B)效果更佳。色温要求在3000~ 5000K左右。对于摄像区三基色灯影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对于监视器及投影屏幕,周围的照度过高会影响观看效果。摄像区的照明度控制在750~ 12500LUX之间,非摄像区的照明度应小于80LUX。为保证产生均匀的照明效果,光源应安放在被照物前上方45度。会议室的照度要尽量均匀,避免使用照度太高的白炽灯,如果有高照度的灯,更好采用遮蔽物挡住直射,采用天花反射的方式来取光。
噪声以及声学处理
为保证会议进行时有一个安静的会议环境,减少噪音对于会议的影响,要求会议室环境噪声应小于40DB,并有良好的吸音和隔音设备,控制会议环境的回声;拾音设备(话筒)应尽量选用我们推荐的设备,以确保音频效果;同时,尽量选用专业会议扩音设备,包括音频功率放大器和音箱;另外,为保证声绝缘与吸声效果,室内铺有地毯、天花板、四周墙壁内都装有隔音毯,窗户应采用双层玻璃,进出门应考虑隔音装置。
网络环境
网络是网络视频会议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求比较严格。布线时,一般建议采用超五类线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避免由HUB再转接到交换机上。另外,网线尽量不要与消防线置于同一个线槽内,避免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造成影响。正常情况下,会议室应该提供上行稳定传输超过512K,下行稳定传输超过1.5M的线路,如果对于视频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更好的线路。
电源供电
会议系统的所有结点均可在一端接地的标准单相220V/50HZ的交流电下工作,其电压允许变化范围220V+20%~ 220V-15%,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需为每个站配置2000W的UPS不间断电源。为保证会议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以减少经电源途径带来的电气串扰,应采用三套供电系统。一套供电系统作为会议室照明供电;第二套供电系统作为整个终端设备、控制室设备的供电,并采用不中断电源系统(UPS);第三套供电系统用于空调等设备的供电。
该会议系统的定位为中级别,技术超前,整个系统体现当今音、视频技术的发展水平,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可保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系统更大强度地将诸多设各集中控制起来,使之能够全面、自动化、智能化地控制,使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同时这种集中控制系统又具有图形化的界面,使之易于操作,更具人性化。